今天,浏览人人网,偶然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我们需不需要这样的大学老师?》–文章链接:http://blog.renren.com/share/49061366/4401748761 。偶有所感,忍不住啰嗦两句。
里面提到了教学很好,却没有评上啥职称的好老师。其中一个身患癌症病逝的老师的故事,感觉比较震撼。感觉他才真是志于教学育人的老师,至于他的真才实学如何,到底为什么不去发表论文评职称,我不想去探究。因为单论发表文章论文来讲,这对任何一位大学老师来讲并非难事,要么请枪手,要么自己临摹临摹,反正大家都知道自己都不是向着所谓的“重大学术发现”,“学术诺贝尔奖”去的,大家的手段、心态都极其相似,谁也不要说谁,五十步笑百步矣。当然我并不想一概论之,只是想说明现在这个时代,“发几篇论文、评职称”绝非难事。有能力发表论文的老师、确实做出了很多学术发现的老师大有人在,此处没有鄙薄所有老师的意思。我只是想说,为什么文中提到的“晏才宏”老师却做得更像一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师之重责。
这么一位好老师,在得到学生名尊敬的同时,却没有通过所谓的“职称”评审标准,却没有获得更广泛的尊重和认同。最让人郁闷的是,这样一位好老师我们眼中竟然成为一个“异类”,他不为评职称而教学,他只为教学,教好学生而为之。可能他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拿到的工资和新来的年轻老师差不多,他甚至没有想过要拿更多的收入,因为但只是教学工作,已经足以让他乐在其中,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然而一旦在社会中变成了“异类”,虽然可以获得学生的崇敬,但是社会报给他的尊重却太少了,缺少了生存的土壤,对他们这些有贡献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文中很尖刻的提到了一个疑问“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直指老师们教学的核心,究竟是考职称,加工资为了个人生存,还是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当然每个人都要生存,老师们也不可能个个都是“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主儿,但是对于那些少有的好老师,可能不符合我们奖励他们的标准,考证和随便发表论文这些都难道了他们,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他们不该被奖励和尊重的借口。
有一种“崇高”虽然总是伴着教科书式的口吻,却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我们也曾对此信誓旦旦。遗憾的是,当我们的身边出现这种”崇高“时,很多人却视之为”异类“,拒绝相信高贵的灵魂就在身边,并成为随波逐流继续堕落的理由。
个人的价值建立于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他对所从事的事业,所接触的人所施加的影响。一位老师的价值,我想不能单凭几篇论文就认定,也不能单凭没写够论文数目就否定的。当今时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浮躁的、物质的、有时甚至是拜金的、唯物质论的,然而有些东西,有些人可能与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不符,但他们所作的一切,其价值和影响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巨大的,为什么非要用死板的条条框框去卡住他们,为么不可以分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爱护,为他们营造生存的土壤。
其实还想说,有幸结识文中的好老师的同学是幸运的,我都有些羡慕他们,但是能够听到他们的故事,我也有些欣慰了。我想这件事所引发的不只是对大学老师教学跟职称的思考,也是对多种价值观下,社会公平的呼唤。
我们学校在搞一个良师益友评选
候选老师中甚至有常年在国外教学不会来的
连学生都很少接触怎么能被称作良师益友呢?
这就是现实,谁让人家会做学术呢
确实有些滑稽,遗憾的是“学术大师”=/=”良师益友”。如果是搞“好老师评选”,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经历的老师给一个评价。国外来的,甚至未曾相识的老师,哪个学生会心甘情愿的选他们呢?既然已然成为“候选”,学生们自然只能做个“顺水人情”了,前提是没毕业,一旦毕了业来到社会历练一番,你再让他们选,估计到那时选出来的都是些确实影响过一些学生的好老师了。
现在毕业了,有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想起自己从学十几年经历过的老师,有很多老师都很有性格,是个好老师,有得老师我可能仅仅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但一句话基本也可以一生受用了。很多东西,当时老师教给我们的时候(未必是课本上,也有老师的个人感悟),我们还不太清楚,等到自己慢慢经历的时候,恍然发现,以前走过的前辈老师,曾经在我们很年轻的时候,给过一些建议,现在想来,确实受益匪浅。
之所以关注这件事,是因为好老师有的时候不光教给我书本上的知识,更是把他们人生经历过的东西分享给了我,所以结识一位好老师乃一生之幸。不管社会“唯物质”的气候如何泛滥,我们还是应该给好老师留下生存的土壤,如果这样的好老师越来越少,失去传承,才真是社会的杯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