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章可读性设计

如今互联网是一个快餐时代,尤其是RSS方式阅读出现之后,由于信息过载与信息重复的存在,我们可能并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某一文章上。一些文章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烦躁。

而作为博客作者,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必须要在文章的结构版式上下功夫,让文章具有可扫描性

一、什么文章会让读者感到烦躁?

1、 很长,而且只有文字没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文章。
2、 整篇文章一种颜色一种字体。
3、 密密麻麻的文字。
4、 文章不具有可扫描性。
5、 根本看不懂。

二、哪些人会愿意看又长又臭的文章?

1、 对文章的兴趣很大。
2、 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工作强制性要求),必须阅读整篇文章。
3、 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4、 朋友推荐。

三、读者的阅读行为

1、 文章越长,平均每字花费的时间成本越少

下图显示在页面包含不同信息量时用户耗费的平均时间成本(via 译言):

 

从图像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根据图中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出每增加100个字(英文),增加的时间成本仅为4.4秒。

事实上大多数人不可能在4.4秒里阅读100个字,一般人只能阅读10-20个字,也就是说,读者只获取了这100个字里的10%-20%的信息

(2)从图像还可以看到一点,在阅读字数较少的文章,大多数人花费的时间基本一致。但字数增加得越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图中右端蓝点离散程度越高)。

(3)回归曲线与纵轴是有交点的,也就是说,不管文章多长,阅读者都会消耗一个基本的时间。这个基本的时间可能是花在看文章标题、理解网页结构等等。

2、 文章越长,读者平均阅读的部分越少。

以下图表显示了用户在访问包含不同文字数量的网页时将会阅读文字的平均最大数量:

可以看到,当文章字数越多,阅读者实际阅读的字数比例越来越小。 当文章字数为110左右,读者仅阅读了里面50%的内容

四、读者如何阅读文章?

1、 F型阅读模式

在眼球跟踪实验里,研究者们发现阅读者阅读网页是呈F形状的。也就是说,读者首先阅读首段,后面的段落可能只阅读第一句,然后快速带过。(图中颜色越深表示阅读概率越高)

2、 扫描式阅读

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浏览者可能只会扫描式地阅读文章。他们寻找重点词语或句子,阅读每个子标题,可能就这样结束了。

根据第三和第四点里的读者阅读行为,我们可以得出提高文章可读性的方法:

五、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1、高亮关键词。

将一些重点的句子或词语使用加粗或不同颜色区分开来。这是提高文章可扫描性的一种手段。高亮那些能说明文意的关键词,让快餐式读者不需要浪费无谓的时间阅读用处不大的文字。

2、开门见山的标题。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别把博客当作高中作文,诗情画意在这里不适用。选取一个开门见山的、或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能让读者马上决定是否阅读下去。在可能吧的年度总结里我也强调了这一点。

3、分点表述。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分点论述不但能使文章结构明朗,读者也能根据标题清单选取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同时,对于快餐式读者,他能扫描式地阅读所有子标题,对他们来说,这种结构是非常友好的。

4、首段点明文意。

这点很重要。留意第三点第1小点里说到的,读者是以F型阅读文章的,首段的好坏决定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别那么有诗意,最好是第一段就表明文章将讨论的内容。

5、字数不要过多。

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别写太多文字。第三点里的图表已经表明,大多数读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意义不大的文字。有时字数过多可能会弄巧反拙。

6、让空白占据一定的比例。

由于密密麻麻的文章会让读者感到烦躁,因此应该避免这一情况。尝试每段后面空一行。这样可以减少压迫感。

7、长文章插入图片或其它多媒体。

图片等多媒体不但能够让文章看起来不那么让人烦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章的表述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记住,有些时候,一图胜千言。

8、多使用外部链接。

当读者发现你这篇文章过长不想看下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去寻找文中的超链接,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觉得外部链接可能有更短的表述。

9、尝试分解成多篇文章

如果一篇文章实在太长,你可以尝试将它分解成两篇或几篇。 就像我之前写关于Widget化时代的两篇文章。

六、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2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者的阅读趋势:在快餐式互联网时代,阅读者对长篇文章越来越感到烦躁;二是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旨在提高文章的可扫描性,让细度读者和快餐式读者能更取所需。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